文昌孔庙:海南保存为完好的孔庙

发布时间:2023-07-22 17:28:48 作者:

文昌孔庙。

文昌孔庙,又称文庙、圣殿,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文东路20号,是海南省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,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,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(1041年至1048年)。

文昌孔庙平面布局严谨,排列有序,左右对称,主要由礼门、义路、棂星门、状元桥、泮池、大成门、月台、大成殿、崇圣祠、东西两庑、忠义孝悌祠、节孝祠、名宦祠、乡贤祠等建筑构成;从文庙的整个布局到艺术手法来看,与两广地区所建的孔庙大致相同,反映了当时文昌及海南地区经济、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与祖国大陆的密切关系。

2013年,文昌孔庙所属的文昌学宫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18年2月,文昌孔庙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

2022年4月12日起,文昌孔庙景区恢复开放,开放时间为08: 00—17:30(节假日正常开放)。

文昌孔庙坐西向东,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。正门入口处有一砖墙影壁,左右开门,左为礼门,右为义路;门外立一石碑,碑刻“文武官员至此下马”。中轴线上的建筑从棂星门开始,入门后为前庭,庭的右侧有一古井,庭中为泮池,故名月池。池中架一桥,名为步云桥,又称状元桥;桥两旁有圣域门、节孝祠、更衣厅、贤关门、孝义祠、天衢门、名宦祠、云路门、乡贤祠等,前殿后即为三开间的大成门,大成门左右开两便门,进门后是四合院,东西两庑,正中为大成殿。

文昌孔庙建筑群室内外的梁枋檐和门窗隔扇等构件上均有祥龙、彩凤、花鸟虫草、狮子瑞兽的雕刻与彩绘。在建筑立面上,采用了龙背硬山墙和华丽的屋脊处理,具有海南地方风格;并且考虑到了海南地处热带海洋气候的特点,外檐柱多采用条石或柱座础为石、柱为硬木相结合的形式。

文昌孔庙有建筑37幢,庭院中有棂星门、泮池、状元桥及“先师孔子行教像”等景观。前庭中轴线上有主建筑大成门和大成殿及其他祠堂。

棂星门
棂星门前原为一砖墙影壁,上书“万仞宫墙”字样,取自《论语·子张》篇“夫子之墙数仞”的语义,极言孔子的学问有万仞之高。正门的影壁墙变形为呈关闭状的圆形龙影壁。墙上的字也演变成两条镂空、互相盘缠的龙。左厢门为“礼门”,门前有“下马石”;右厢门为“义路”,门前有“上马石”。门外各立石碑一块,上刻“文武官员至此下马”。

仪门
仪门位于文昌孔庙北侧,为门楼式建筑,门框的西墙上镶嵌一块石匾,上阴刻“明洪武八年(1375年)建”字样。门楼的形制与普通民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,但屋顶两坡的滴水使用了绿色琉璃瓦,正脊上也塑满如意图案,这是规格较高的标志。

大成门
大成门面阔五间,进深十一檩,屋顶形建筑形式,四周有廊,廊下共十六根圆石柱。

大成殿
大成殿为框架式木结构,7架梁,前后用6柱,为重檐歇山顶。殿高13.7米,正脊当中安有琉璃双龙戏珠,上檐间和脊上也安有龙、凤和合角吻。殿中的八支朱红大柱高7.2米,直径45厘米,全桂石基为明代遗物。正殿设有孔子神龛、神像、神案、神位。左右两侧为四配十二哲之神位。

崇圣祠
崇圣祠是祭祀孔子的父亲及孔氏先祖的圣地。左庞内孔子七十二弟子图谱、孔子圣迹图;右庑内为孔子箴言名家书法碑林,北京和山东的孔庙、孔府、孔林图片展览。

北宋庆历年间(1041年至1048年),文昌孔庙始建。

元至顺二年(1331年),文昌孔庙随文昌县治迁往奉化乡北山都,位于县治的右侧。

明洪武八年(1375年),迁到今址重建。

清嘉庆十年(1805年),扩修文昌孔庙。

1973年之后,又先后进行三次大规模维修。

1993年,文昌孔庙重修并重新开放。

1986年,文昌孔庙被文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1994年11月,文昌学宫(文昌孔庙所属景区)被定为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2013年,文昌学宫(文昌孔庙所属景区)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2018年2月,文昌孔庙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